原諒.遺忘
For-giving . For-getting

Concept by 賴雯淑 Wen-Shu Lai
六燃計畫總主持人 Chief Project Director
Performances by the transArt NCTU team, and Taiwanese artists 


「原諒是為了給予;遺忘是來自拿取」,創作者使用“For-giving.For-getting”這兩個字的語意缺口,來開展和呈現故事的內容。《遺忘.原諒》的創作概念是運用「語意的缺口」,將之應用在視覺藝術文本上,進行多媒體互動投影與劇場表演。透過創造字或改變字詞而獲得新意和新視覺。作品主要在探討因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個人或集體創傷,如何透過面對、還原、對話,逐漸朝向原諒、展望之路。就如 Paul Ricoeur 的話:「雖然有時原諒近乎不可能,但它確實存在」,在給予和拿取之間,給出的是神性也是人性。

導演與編劇 |王小苗 Wang, Miao
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畢業。曾任台灣索尼音樂企劃,身兼詩人、作詞人、專欄作家、視覺設計師與大學講師等多重身分。現職故事與靈感工作室《39號貝殼公寓》,致力於整合文字、影像、音樂與劇場等不同敘事語言的跨領域作品。

導演 Theater Director|黃法宓 Huang, Mia
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2016年成立創作團體Miss Misery。編導作品《白洞》曾獲2016年臺北藝穗節最有創意獎、《那裡長出花》獲2017年臺北藝穗節藝穗原創精神獎。2018年受臺北藝術節之邀參與共同創作《但是又何Night》。

製作人與藝術總監 Producer and Art Director|賴雯淑 Lai, Wen-Shu
賴雯淑擔任兩劇的製作人,也是《原諒.遺忘 For-giving.For-getting》的藝術總監。她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完成藝術設計碩士(MA、MFA)和藝術教育博士學位,目前為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也是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主持人、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透過藝術實踐、研究與教學,以藝術存有學視域出發,探索藝術的問題,思考人的意義。

執行製作 Executive Producer|陳映儒 Chen,Ying-Ju
畢業於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大學主修物理。致力於混合媒體視覺實驗,藉著事物的本質,找出更多傳達視覺圖像的可能性。曾於科技公司擔任空間美化與UI設計工作,參與多次跨領域藝術合作計畫。相信生活是充滿靈感與挑戰的,於是接下六燃劇場的任務。

角色與演員 Characters & Actors

《原諒.遺忘》(For-giving, For-getting)演員(由左前至右後):林彥伯(外省老兵)、Fa(台籍員工)、余銳(日本軍官)、馬洛書(眷村少女)、林瑋新(未出生的少年)、劉馨鴻(歷史/六燃廠房)

 

Nostalgia 外省兵 少年
外省老兵,隨國民政府來台,歷經國共戰爭並在六燃成家立業。多年來,他渴望擴充新的記憶卻不可得,關於母親的記憶停留在1949年。他在劇中出現的樣貌是一位少年,彷彿永遠困在了使他念念不忘的遺憾年歲裡。

林彥伯 Lin, Yan-Po 飾
1993年生於台灣,台中。2012年進入小劇場學校,同年接觸劇場,曾參與演出作品:2017《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七転演劇部,第十屆台北藝穗節,及2018《但是又何Night》七転演劇部,第二十屆台北藝術節。

 

Opportunism 二戰期間在六燃工作的台籍員工
樂天、幽默、敏捷、服從命運。話總隨浪頭轉向,哪裡有好處,就往哪裡去。記得每件事情的經過,擅長把故事說得生動好聽,卻忘了自己也是故事裡的主角,很少反思箇中意義。看起來很親切,實際上跟自己很疏離。好像他所描述的這些故事,都跟他無關。是所有角色中,唯一明顯還在變老的人。

Fa 飾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的初代成員,專職劇場演員。

 

Ambition 日本軍官
二戰期間管理六燃廠房的日本軍官。沉默話少,說出口的話語都像命令。比起無形記憶,更重視具體行動。記憶不待言說,只是無聲流淌。但令人意外的,他記憶著某段時光的方式,比任何人都更富感情。

余銳 Yu, Ray 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

 

Regret 眷村少女
清純、美麗,笑顏常在。什麼都忘了,只記得自己有個情深不渝的愛人,和她約定好,將帶她離開窄小、潮濕的家。

馬洛書 飾
馬洛書,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創所表演組,自由接案演員,創作於文字、舞蹈及表演。

 

Juvenile 未出生的少年
成長於六燃的胚胎,卻還沒有真正出生,象徵台灣的新生代與國家現狀。看起來未經風霜,特別年輕。言談之間,總透露著他似乎什麼都知道的氛圍,有時卻顯得異常無知。總在蒐集別人的故事,總在移動。穿梭在夢境一般、他人言說的碎片之間。試圖預言各種可能的未來,不曾擁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記憶。

林瑋新 Lin, Wei-Xin 飾
1995年出生,新北三峽人。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畢業,喜歡探索人跟人、自身與萬物間,對話的不同種方式及可能。

 

History/Building 歷史/六燃廠房
從頭到尾沒有說話,只是靜靜觀看著每個角色。衣物隨著時間變深、潮濕、片狀脫落。奇怪的植物在他身上生長,蝙蝠飛來停留在他的身體裡。一段時間他會從某處起身,在煤斗/沙漏中倒下新的沙礫。他是能夠啟動一段新的時間,任意加速或減緩時間轉速,甚至抹滅時間痕跡的人。

劉馨鴻 Liu, Hsin-Hung 飾
劉馨鴻,台中人,現就讀於台灣大學城鄉所。大學時期開始參與柳春春劇社的身體訓練-玉泉特訓,至今已邁入第四年。

 


演出地點 Location

  1. 新竹市(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 新竹支廠 建美路2巷)Hsinchu city (the former Imperial Japanese Navy’s Sixth Fuel Factory, Hsinchu Branch )
  2. 德國柏林 Berlin, Germany
創作概念 Concept

TransArt NCTU team proposes to make an interactive multimedia performanceincluding interactive devices, projection mapping, and dance, using the following words to unfold and tell the stories of the WWII historical site.

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使用以上這些字的語意缺口來開展和呈現故事的內容,進行多媒體互動投影與舞者的表演。

隱喻詞 Metaphorical Words

Amnesia→Amnesty
Historical→Hysterical
Disremember→dis-remember (not to be a member again)
Forgiving→for-giving→for giving
Forgetting→for-getting→for getting

Amnesia 失憶症→大赦免
Historical 歷史的→Hysterical 歇斯底里的(希望舞者要表達出這一部分)
Disremember→dis-remember (not to be a member again)
Forgiving 原諒→for-giving àfor giving為了給予
Forgetting 忘記→for-gettingàfor getting 為了拿取
Monuments 紀念碑→nonuments (non monument)非/無紀念碑

The change or transformation of words has an effect of using metaphor. It also brings in the different meaning. They are called living metaphors.Our work intends to illuminate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s among “history,” “memory,” “forgiving,” “forgetting” and “amnesia.”

文字的轉換具有使用隱喻的作用,也帶來不同的意義或歧義性。我們的作品意圖強調「歷史」、「記憶」、「原諒」、「忘記」與「失憶」之間無法切割的關係。

The actors and dancers interpret the inseparable links among “history,” “memory,” “forgiving,” “forgetting” and “amnesia” through dialogue, dance and proj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