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燃保溫成果暨藝術展演
《大煙囪開箱!》 —— 行動宣言

策展人——賴雯淑
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教授 / 六燃計畫總主持人
By Wen-Shu Lai, Professor, Chief Project Director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大煙囪開箱!》行動,延續unboxing (un-box-ing)的概念,在不同層次和意義上進行開箱行動!在第一個層次上,開箱是將交大六燃團隊自2018年6月起至今,所執行的「大煙囪廠房基地」 保溫睦鄰駐站計劃與「新竹生博物館」計劃的綜合成果,透過開箱呈現給大眾知曉,內容包括在新竹六燃的「活隱喻,活博物館:新竹生博物館」計劃的精神與大架構下,所執行的六燃文件展、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六燃成果展暨藝術展演等系列活動。在另一個層次上,《大煙囪開箱!》聚焦在「六燃保溫成果暨藝術展演」上,內容包括14位藝術家的原創全新作品、回顧階段性已經執行完成的文史調查、智慧科技、蝙蝠保育、社區經營與學校多元教育等成果面向。就意義面來說,un-box-ing是一種打開框框、消除框框的現在進行式!所以,與其說《大煙囪開箱!》是成果的分享,還不如說是邀請大家一起來反身回看新竹六燃,進行批判反思!

高60公尺,屹立76年的大煙囪,是新竹六燃的精神地標,也是一個獨特的戰爭工業、霜毛蝠生態空間,因此,《大煙囪開箱!》不僅是計劃成果的展現,更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開箱解密行動!是邀請大家跳脫框架,以沉思者與創造者之姿,重新梳理新竹六燃獨特的二戰歷史、戰爭工業起源、樓中房的特殊眷村聚落文化、霜毛蝠生態,反思這些與以高科技著稱的新竹科學園區之關聯所在。透過思想的流動,我們重新認識彼此,看見新竹六燃,建立社區意識與共生關係,分享新竹曾是二戰工業城市的看法,更期待為它的未來給出千百種的可能與建言!

《大煙囪開箱!》行動指向了新竹六燃作為一個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無限可能!它是超乎框架、充滿能量的藝術實踐、歷史書寫、保存活化行動!當進入這個活隱喻、活空間時,每一個自由活潑的心靈就會為我們所共同擁有的大煙囪悸動,折射出千萬種雖不可能,但確實存在的真實及想像!在這裡發生的每一個開箱行動、每一個宣言,都是保存、豐富、活化新竹六燃最有力的身體實踐與最有效的動能生產!也是活隱喻,活博物館的本質與內容!

《大煙囪開箱!》行動的三大特色是藝術樂活、智慧創生、人文想像,在一個月的活動期間,將於大煙囪下舉行戶外演唱會、市集、露天電影、實地導覽、各式工作坊、冬至搓湯圓等活動。當大家一起進入新竹六燃這個活隱喻空間,體驗大煙囪下所打造出來的、充滿生氣的活博物館氛圍時,那個當下就是活博物館的具體實踐!

◆ 活動日期:2019年12月06日 ~ 2020年01月05日

◆ 開幕時間:2019年12月7日(六)18:00-19:00

◆ 活動地點:大煙囪廠房六棟眷舍 (新竹市東區建美路26-38號)

◆大煙囪市集:12/14 (六)~ 12/15(日)12:00 – 18:00

◆大煙囪下電影院:12/08(日)、12/22(日)18:00 – 20:00

◆其他相關活動請見粉專“大煙囪下的家”



參展藝術家名單

《耳朵、石頭、超聲波》2019
賴雯淑、曾薇維

《耳朵、石頭、超聲波》裝置作品結合了耳朵、石頭、種子、霜毛蝠的叫聲和牠的超聲波,以視景和音景並呈的動態裝置,想探問:理解與不理解,被理解與不被理解,理解與被理解,不理解與不被理解,到底是什麼狀態?在決定彎腰拾起眼前的石頭或種子時,耳朵究竟聽到了什麼?心究竟感受到什麼?——這究竟是一個簡單, 還是一個複雜的謎?

《長笛的歷史對話》2019
簡瑋麒、簡志賢

《長笛的歷史對話》是以講演與合奏方式,將歐洲長笛發展史上的兩把曾經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長笛重新展現在現代人面前。兩把長笛所代表的,分別是大戰期間在法國、南德流行的波姆長笛(現代長笛)的與已經消失在長笛史中、曾流行在奧地利與東德的末代”古典”長笛。如果從歷史詮釋的視角來看待這樣的一場講演式演奏會,那麼我們所呈現的,非是在博物館中、玻璃櫃中回顧那靜止的「物歷史」,而是在物的重新使用中、透過演奏者對於如何將自身與物結合的反思,來體會歷史應是一種動態的、向未來瞻望的「人的歷史」。

《自己和聲》2019
黃彥翔

作品依據和聲原理,創造即時和聲反饋給現場的參與者,同時透過視覺邏輯與物理關係加強作品的完整感受,欲使受眾在藝術互動體驗中,感受自己、質疑自己、溫暖自己,甚至喜歡上自己。藝術家使用聲音效果器,處理參與者當下所發出的聲音,即時產生由不同和諧度所組成的各種音調之和聲體驗–或明亮、或沉穩,或詭譎,讓參與者得以和自己的聲音反饋建立起另類的連結,經由聽覺的路徑反身觀察、體會自我處境。作品藉由最熟悉卻最少聽到的聲音,探討人與自我的關係,輔以動態裝置,藉由物件的遠近、速度以及力量,暗示與他人之間的各式情緒,像是親密、疏離、溫暖與緊張,都同樣會在與自己相處時發生。

《曾經正好顯影》2019
陳韻如

《曾經正好顯影》以新竹振道有線電視製作的「《大煙囪我的家》系列紀錄片」為再現口述歷史現場的造影劑,透過記錄片中訪談實地居住於六燃原住戶口述曾經在這裡的生活記憶,將這些口述的記憶再剪輯、再切片成記憶片段資料轉譯成立面體,通過參與者移動牆面上的物件,即時投影在物件與物件之間連成直線,形成各種立面體結構的影像,在立面體結構間隨機讀取口述記憶影片,藉由移動、隨機和重組成不同的記憶片段,構成一段段的存在,找回原始而溫暖的曾經記憶。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2017
許家維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是以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址為背景所拍攝的四頻錄像作品。藝術家以空拍機的特殊視點穿梭其間拍攝,影片旁白源自於當時工廠員工的回憶錄,以電腦程式隨機播放;影像亦是程式自動從影像資料庫中挑選並即時剪接。每一次的播放都會產生不同的影片結構,就如同旁白中提到的:「大部分的檔案,在投降前夕,就已經放進燃燒爐燒掉了。數量、日期、人物、事件、前後順序、因果關係,完全沒有依據,只剩下不可靠的模糊印象。」作品透過程式的隨機運算,呈現回憶的模糊不確定性,並藉以回應那段難以拼湊的歷史文本。

《虛擬實境 —— 穿梭六燃歷史現場》
黃大源

前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歷史與人文背景橫跨了台灣不同的時代,見證著台灣本島的歷史演進。本作品旨在讓使用者能夠藉由擴增實境及虛擬實境之技術,穿梭於六燃大煙囪廠房的不同時間軸,觀賞不同時期的風貌。此系統以六燃大煙囪模型為一觸發媒介,戴上頭戴式顯示器,使用者將能在3D數位模型上看到六燃大煙囪的精彩歷史資訊,並選擇感興趣的時間軸,走入該時間的虛擬場景中。結合數位科技與既有的人文研究成果,期望此展示除了讓民眾熟悉六燃的歷史場景,也希望更能引發大家對未來的六燃生博物館的期待與想像。

《光場漂浮影像 —— 穿梭六燃歷史現場》2019
Lixel 幻景股份有限公司

幻景啟動本次很榮幸有機會與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共同合作,結合歷史、美學與科技,共同完成跨域 —— 穿梭六燃歷史現場的作品。作品當中以三個不同時代的情境與背景轉換說明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物換星移的經過,而透過幻景啟動的飄浮立體影像呈現,使得場景與人物走出面板既有框架,栩栩如生地重建畫面於觀眾眼前。藉著實體模型、飄浮影像與環境光影、空間營造,讓觀眾以多元的感官體驗,重回歷史現場並尋求歷史共感。

《六燃歷史的翻頁》2019
Tomoyo Ihaya與工作坊學生

日裔加拿大籍的藝術家Tomoyo Ihaya 引領交大學生一起瞭解六燃燃料廠所曾歷經過的二戰、國共、冷戰歷史,並以藝術創作為對話與書寫的載具,透過台、日戰後新生代的無邪之眼,來回看與理解前人所諦造的歷史、留下的足跡,並為它翻開下一新頁。這一系列以六燃寡婦樓、大煙囪廠房的踏查之行為出發點,展開一趟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再朝向生活世界的旅程,而這沿途所展現的風景(unfolding landscape)就是開啟了嶄新的六燃翻頁。參與師生,於工作坊中重新以藝術創作與文字書寫為載具,作為傳達對該歷史時期的感受及反思,與時空展開對話。

《摩斯密碼》2019
陶亞倫

想對上帝說話
想對天公說話
想對親人說話
想對外星說話
想對過去說話
想對未來說話
想對自己說話

《曙昧之地乍離之影:量度懸置地景之敘事景深》2008/2019
何炯賢

建築師試圖透過敘事性設計操作,描繪出空間中所存在的時空軌跡以及隱藏於居民真實生活場景下的地方幽微細節,賦予空間敘事景深。以旁觀者帶點疏離的角度對地景文本進行閱讀,藉由地景文本再書寫建構具有文本開放性的地景敘事體,提供對城市、地方的另類閱讀視角。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紀錄片
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 / Post Theater

《遺忘.原諒》
「原諒是為了給予;遺忘是來自拿取」,藝術家使用“for-giving.for-getting”這兩個字的語意缺口,來開展和呈現故事的內容。《遺忘.原諒》多媒體互動劇場的創作概念是運用「語意的缺口」,將之應用在視覺藝術文本上,進行多媒體互動投影與舞者的表演,透過創造字或改變字詞而獲得新意和新視覺。作品主要在探討因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個人或集體創傷,如何透過面對、還原、對話,逐漸朝向原諒、展望之路。就如 Paul Ricoeur 的話:「雖然有時原諒近乎不可能,但它確實存在」,在給予和拿取之間,給出的是神性也是人性。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紀錄片
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 / Post Theater

《無/非 紀念碑》
Nonuments是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與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聯手,針對新竹六燃二戰遺構所提出的劇場作品。Nonuments 是後劇場藝術總監Max Schumacher 所發明的名詞,帶有短暫的意涵。它否認了紀念碑是為了長遠的未來或世代的概念。在經時空轉換下,這件作品將透過台日雙方互贈紀念碑的故事,以多媒體互動表演形式來呈現。透過AiPOLLING 投票系統,在公共舞台上由觀眾經由手機現場投票來決定所要製作的紀念碑。由平民百姓來決定如何蓋二戰紀念碑,是話語權的轉移與歷史的重新書寫。

《生之形 Living Shapes》
鄧雯馨(海星星)

《生之形》這件作品是音像藝術表演,以「聲音」與「影像」的現場表演形式來呈現藝術概念。藝術家透過電子聲響模擬霜毛蝙蝠的叫聲,於生活、生態、生存、生育等轉換中以抽象視覺表達對存在的想像。透過各種內心的投影,探尋自然;存在的樣貌,小至細胞,大至宇宙,作品中聲音的「存在」觸發影像的「發生」,隨著生命的爬梳、空間飛逝的畫面,聲音與影像的流動,賦予虛擬的生命。在現場即時影音的表現中,回顧著虛擬的聲音與視覺,為新竹生博物館創造新的時間記憶。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劇外劇」》
Claude Vernet Michel(米克羅)、洪瑞綺 、張其心 、黃亭捷、劉培安、蔡易洵、蔡德蓉



保溫睦鄰駐站計畫成果手冊

成果手冊連結